大家好,我是汽车之家论坛红人作者剑行偏锋,公路旅行记录者,摄影玩家,最近我又闲不住了,开着我的小500去了一趟向往已久的城市。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红拂夜奔》
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在长安城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安,
它可能是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可能是天下第一险的华山 ;
可能是明朝厚重的古城墙;
还可能是2017年疯狂抢人70万的国家中心城市;
而对于我,它就是千年前繁华的长安城。
与菲亚特500一起在西安的几天,
如同一场寻梦,
一个关于大唐的梦。
我一直对西安这座城市有着发自心底的好奇心。
从地理构造到王朝更迭,再到现如今的继承与创新,西安从来都有一份与众不同。想得多了就有实地一探究竟的冲动,想去找一份对于这个城市的独特体验和记忆。最近难得短暂闲下来,于是我开着我的菲亚特500去了一趟西安。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里,唐朝可以说是其中最为灿烂绚丽的朝代。
尤其是唐长安城,它代表着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对一个完美都市的最高理想,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物质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巅峰,堪称世界城市史千百年来的伟大杰作。
唐代长安城分布图(图片来源见水印)
对于一个全新的目的地,每个人兴趣点不同。
对我而言,我最喜欢的还是当地的人文历史,最好奇的还是当地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来之前并未做太多关于景点的攻略,出发前脑海中构想的此行的画面其实只有两个:一是寻找唐长安城的过去和现在;二是开车穿过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来感受这座古城最真实的烟火气。
心中告诉自己,满足这两点,此行的目的便已达到,其他的遇见便可算作馈赠。到最后发现,这一路的馈赠还挺多,除了完成事先构思好的画面,那些路过的集市、深夜街头穿越到大唐一般的繁华、转角偶遇的历史碎片,都让我欣喜又难忘。
大隐于市的生活气
西仓集市 作为西安的市井天堂,你可以在这里以最快的方式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西仓曾是明清时期的官府粮仓——永丰仓,因与和平路的敬禄仓东西相对,古名为西仓。
贾平凹在《废都》里,是这样描绘西仓的:
“那里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场所,主要的营生是家养动物珍禽、花鸟虫鱼,还包括器皿盛具、饲养辅品之类。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挎包摇篮,户限为穿,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个热闹繁华。”
直到今天,它依然是西安古城内最大规模的一个集市,从生活日杂,到果蔬生鲜,再到花鸟鱼虫,商品可谓种类繁多。
因为地处老城区,大都是生活于此的当地人,这一批集市自然成为了当地人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缩影。
开着菲亚特500穿梭在西仓集市狭窄的巷道里,仅1.6米的车宽能穿过好多其他车过不去的狭窄通道,3.5米的车长也让调头变得更轻松。
旧时光一样的集市里,复古外观的小车行走其中,也有种和谐轻快感觉,简直就是一款“赶集神器”。
一场跨越600年的骑行
西安城墙 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全长13.7千米,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一环线,应该也是在西安最能直接触摸到的文物了。
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
永宁门内外正是西安最繁华的街道,菲亚特500在车流中穿梭起来十分轻快,6速手自一体的变速箱配合100匹马力的发动机对于驱动一辆小车是够用的,油门十分线性,变速箱的反应也不算慢。
按下sports按钮,换挡的转速立刻延迟至2800转以上,感觉到意大利车特有的躁动,却也被195的宽胎按在地上,而转向的助力也随之降低,操控乐趣立刻被放大。
登上城墙,永宁门上的箭楼在逆光下别有韵味。
据说原有的箭楼在西安保卫战(也称二虎守长安)中已被炸毁,现在看到的均为近代复建所得。
如果想要体验更地道的古城味道,租一辆自行车,沿着石砖路面,迎着夕阳来一段跨越600年的骑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孤独,而西安这座城市的孤独感秘密似乎比其他城市更为深刻。
特别是当天色渐暗,人潮散去,红灯笼点亮,透过城门洞,环顾四周灯火昏黄,空气中的情绪都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这是一天中我最喜欢的时刻。
很佩服城墙守护者和推广者的用心,我在微博上发了几张城墙的照片,很快就被“西安城墙官微”转发互动,一瞬间我错觉真在跟这座600年前的城墙对话。
曾经这里的墙内墙外可是两个世界,到现在似乎也依然没变。
站在永宁城墙上,后面是古老的西安城墙,前面是灯火辉煌的现代都市。
为什么空中有个菲亚特500的剪影?
开着菲亚特500的我当一回城墙根下的小百姓,感受城墙的白天与黑夜,不同时刻,城墙都有着不同的美。
这是第三代菲亚特500,它又一次演绎了经典,它不仅传承了老500那深厚的韵味而且还再一次引领了时尚,没有辜负车迷对这份都灵作品的期待。
这台车的线条风格秉承了前作的精髓,但又进行了全面的修整。车身比前作更加流畅,更加丰满,内部空间更大。
菲亚特500的前脸带有一种憨憨的天然呆,恰到好处的圆灯带着无限无辜的眼神望着你。
原本有点复杂的保险杠融化在了前鼻中,仅留了一对防擦条式的装饰。
车尾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溜背设计是菲亚特500造型的精髓,复古味道十足,四轮外扩,让车内获得更多自由空间的同时也能提升行驶稳定性。
运动风格的花瓣轮毂搭配红色卡钳,乍一看还有些小钢炮的味道。
非典型吃货的回民街探秘
回民街 位于西安城中心鼓楼背后,北院门以北,长约600米,脚下是青石铺路,两旁绿树成荫,且清一色仿明清建筑,整条街两旁聚集大大小小的小吃上百种。
九零年代末,部分回民在此街租房经营餐饮,街道管理者干脆引导向餐饮街方向改造,北院门遂成为回民街。
直到今天,一些老一辈的西安人通常也称这一片区域为回坊,将居住于此擅长小吃制作的回民亲切地称为“坊上人”。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这一片区约居住有6万多回族穆斯林。镜糕,炒凉粉,羊蹄子, 神农架小土豆,胡辣汤,蛋黄菜夹馍,红柳烤肉,羊肉泡馍,手工凉皮。。。说不下去了,肚子已经在抗议了。
(大波美食图片来袭)
陕西的文化,除了古董,就是吃,吃揉在了陕西人的骨子里。
老陕融进骨子里的特色“食”文化,全在回民街里等着我们去打卡。
回民街街头不止有美食,还有撒着狗粮的小确幸。
回民街上不可错过的,还有皮影戏。用秦腔唱出来的皮影戏,有着关中平原聚集的苍凉与壮阔,也有着生活的逗趣与烟火气。
传统剧目的皮影戏你一定不陌生,但有菲亚特500“亲自”参演的皮影戏你见过吗?
唐僧不坐白龙马,改坐菲亚特500了,这是要去印度取经呢?还是要开车去意大利?
来开开眼~
鲜衣怒马再千年
行走在西安街头,真正给我大唐盛世穿越感的,还是 大雁塔 和 大唐芙蓉园。
大雁塔是西安最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始建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法师为保存从印度经丝绸之路运回的经卷、佛像、舍利而建的佛塔。
塔体有明显印度佛塔的建筑风格,成方锥形,七层,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是砖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
大雁塔可以在购票后进入塔体一探究竟,这也许是今天的我们与“唐僧”最近距离的一次跨时空对话了。
沿着塔内狭窄的木质楼梯向上攀爬,越向上,楼梯也越窄越陡。
每一层都有文物展示,有建塔时烧制的唐砖。
还有玄奘法师带回的贝叶经。
到达位于七层的塔顶,可以朝着四个方向俯瞰西安市区。
遥想当年,玄奘法师是否也曾站在这里,为盛世长安诵经祈福?
跟许多北方城市一样,冬天里的西安只要天色渐晚,气温就会迅速降到零下,从大雁塔出来,回到车上吹吹热风,暖暖手脚。
别看菲亚特500外形那么小巧,空间可真比想象的大很多。对于这样的车型定位,任何奢华或者科技感都是多余的,可爱就好喽!
空调,仪表,甚至各种按钮,全部都是正圆的造型,各种线条也全是圈圈套圈圈,充满了感性气息。
不要小看这圆圆的仪表,显示的内容相当丰富,还能数字显示实时车速,开起车来十足友好。
翻倒前排座椅,进出后排还算方便,不过空间也只能应急坐坐,只要不坐太久,大家就都还是好朋友。
如果放倒第二排,这台车立刻展示出惊人的装载能力。
两人一车,即使远行,行李空间也绰绰有余。
大唐芙蓉园 位于大雁塔东南侧,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重新建造的,是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
大唐芙蓉园内建有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等许多仿古建筑,是中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
略遗憾的是唐代芙蓉园遗址并无遗迹留存,不过整个园区内盛唐气象的氛围感还是很足的。
尤其是晚上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大唐盛世,那种富丽堂皇却又不失唐朝开放包容的独特风格,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灯光与湖水交相辉映,微风徐徐,波光粼粼,宛如一幅美轮美奂的油画。
紫云楼是大唐芙蓉园的主体建筑,配合恢弘的灯光,再现古代皇家的威严、恢弘气势,盛唐的大气磅礴及雍容华贵的宫廷风韵,实在震撼。
我正想着当年大唐王朝的强盛引来万国来朝,西域等一些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今天我开着原汁原味的意大利小车菲亚特500来到这里想再“渗入”一回,却发现已经有意大利文化抢先了 —— 某品牌Pizza悄然入驻。。。
沿着芙蓉桥走过去,脚下是壮阔又温柔的芙蓉湖,眼前是奢华大气的御苑门,荣华富贵,盛世唐朝的穿越感实在强烈。
就让我在这里“好好享受唐朝宫廷中那富丽堂皇的生活,尽情领略唐朝辉煌盛世的绝美风光”吧。
我的这位好伙伴
与菲亚特500一起在西安的这几天,体验十足美好。
菲亚特500仿佛就是为西安这座城市而生,复古设计的腔调与古韵浓厚的十三朝古都莫名和谐,灵动的操控性能也让我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游刃有余。
几天的体验下来,西安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是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鲜活感。
而且这份厚重与鲜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我看来,西安是一个值得慢下来去感受、去聆听的城市。
谢谢西安
谢谢菲亚特500
也谢谢你读到这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