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谈上海工厂将大幅减产(又双叒叕降价!特斯拉Model)

admin 经验 2024-03-09 355 0 [db:tag]

引言:割韭菜?我特斯拉是专业的!

特斯拉,全球最大的纯电动车制造商,但同时它也是唯一一家因不定时降价涨价,把价格套路玩得炉火纯青,而被一众消费者誉为“割韭菜”专业户的造车新企业。

特斯拉的价格套路玩得有多6?自它诞生至今,特斯拉Model?3售价就行了多次调整,跌宕起伏的价格宛如“股市”的走势,让消费者有些无奈。

数据源自42号车库

但正因为特斯拉的价格套路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现在很多人听到特斯拉降价或者涨价的新闻都已无感,毕竟这都是特斯拉的常规操作,没什么好奇怪。

然而,近日网络上一则关于特斯拉降价的消息再次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据某网友爆料,有网友在群聊中称特斯拉Model?3将进行售价调整,其中长续航版本27万元,四驱和高性能版本分别为34万元和38万元。

而这都还不是引起网友们剧烈热议的到导火线,引爆点其实在于有位网友提到的:“国产Model?3磷酸铁锂电池版车型售价23万元起售”的消息。

23万元的售价有多夸张,以现有国产Model?3最便宜价格(29.18万元)作为参考,相当于足足便宜了6.18万元,这不免让众多车主怀疑,我是不是又被割韭菜了?

不过,对于这一则网上传言,网友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媒体直指这是假信息。今日,有相关媒体报道称:特斯拉大中华区总裁,对网传“周五Model?3再次降价”的消息,做出回应称:假消息。

但有句俗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虽然特斯拉官方进行了辟谣,但今年5月2日,特斯拉官微还义正言辞的声称,国产Model?3长续航版没有调价计划。

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5月14日,同样是特斯拉官微,发布消息称,特斯拉国产Model?3的标价下降了22,500元,这啪啪打脸也太响了。

试问,不到半个月,特斯拉言行就出现了巨大差异,难道偌大的一个车企,记忆就真的这么差吗?难道不是它忘记了网络有记忆这回事?

再者说了,磷酸铁锂版Model?3即将到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点毋庸置疑。今年6月份,在工信部第333批新车申报表中就出现了它的踪影。

根据工信部曝光的消息,磷酸铁锂版特斯拉Model?3将搭载由宁德时代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25Wh/kg,NEDC测试标准下的续航里程为468km。

磷酸铁锂版Model?3

对比国产搭载LG化学三元锂电池的基础版本Model?3,125Wh/kg电池能量密度是低了一些,但468km的续航里程却要比其多上那么20几公里。

这就是说,磷酸铁锂版特斯拉Model?3的性能并未下降,甚至还有些许提升。但由于磷酸铁锂电池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就新车型电池造价成本来看,有望迎来进一步降低。

空谈无益,数据佐证。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业内三元锂电池电芯约0.8元/Wh,换算成一度电,也就是1kWh时800元左右。

而磷酸铁锂电芯约0.5元/Wh时左右,按照现有国产Model?3容量75kWh的电池估计,在电池上的成本输出将缩减2.2万元不等。

远不止此,除电池以外,特斯拉在其它零部件本土化上也加快了进度。今年年初,特斯拉上海工厂制造总监透露,截止今年7月份,国产Model?3零部件本土化将突破50%,年底前实现100%。

而伴随磷酸铁锂版Model?3电池等零部件实现本土化生产,成本输出将得到大幅缩减,为整车的最终售价调整提供了更大空间,那这个空间到底有多大呢?两个字:巨大。

曾有业内人士猜测,若磷酸铁锂版国产Model?3在三电部分实现全部国产化,成本输出至少能降5%-10%,整车成本预估再下降25%,最终售价有望进入20万出头。

由此可见,网传“国产Model?3磷酸铁锂电池版车型售价23万元起售”的消息也并非是空穴来风,正所谓事出必有妖嘛。

无独有偶,同一天时间,继网传“特斯拉Model?3价格降至23万元”的消息,网上又流出了一张特斯拉新车的假想图,一时间网上又是议论纷纷,各种言论层出不穷。

对于这张假想图,结合小马哥在投资会议上“特斯拉车还不够便宜”的言论,有外媒推断,这可能是一款比Model?3定位更低的车型,而新车价格也将会更低,也就是说特斯拉入门槛价格将会再降低。

在车型命名和定位上,坊间传言按照目前Model家族的命名规则,新车可能命名为Model?2,定位紧凑型掀背车,设计从特斯拉目前设计大方向看,将会沿袭Model?Y和Model?3的设计风格,不会大动干戈。

事实上,坊间对这款车关注更多的还是价格,毕竟这是一款定位低于Model?3,且是为拉低入门槛而生的车型,按照国产Model?3目前售价看,如果这款车进入国产序列,那么它的起步价格起码能下探到20万元区间。

国产三元锂电池版Model?3

不过,若网传“磷酸铁锂版特斯拉Model?3价格下探到23万元”言论属实,那么这款最入门级车型,价格下探到20万元内也不是没可能。20万元上下区间,正好与众多合资B级车价格重合,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特斯拉消费群体受众面。

毫无疑问,不管是磷酸铁锂版Model?3的到来,还是屡屡推行降价策略,都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特斯拉在挤压其他车企的生存空间,意图霸占新能源市场份额,而这正是特斯拉的野心所在。

事实上,国内新能源市场,被国产特斯拉Model?3占据了很大一份。有数据显示,今年5月-7月,国产特斯拉Model?3已经连续3个月以1万多辆的销售额,夺得国内纯电动车单月销量桂冠。

其中,5月Model?3销量一波暴涨,卖出11095辆,比第二名广汽新能源Aion?S?3892辆销量的2倍还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月全国纯电动车销量5.6万辆,单国产Model?3就占了将近20%。

这个时候国产Model?3最低起步价格还是29.18万元,这都已经轻松过万辆。那如果Model?3价格继续下探杀入23万元左右,乃至更低,就凭这个价格,它就能横扫小鹏P7、比亚迪汉等一大片国产电动车,乃至部分合资豪华中型车。

而这还只是特斯拉上海工厂还未完全投入生产,并且仅靠国产特斯拉Model?3一款车能力的情况下。试想下,伴随特斯拉国内产能的不断提升,磷酸铁锂版Model?3、Model?Y的投产,市场占有率有多高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日前Model?Y公布的预售价有些高得吓人,最低起售价格48万元。但按照特斯拉一贯的调性,未来降价的可能性非常高。

因为特斯拉车型很多零件通用,加之零部件的国产化,它的成本投入会更低。而这些都为它后续的价格调整腾出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此前,小马哥曾公开对外宣称的“Model?Y将成为特斯拉继Model?3之后的又一款“走量”车型,且需求量会是Model?3的两倍”,足见特斯拉对这款车的信心。

总而言之,特斯拉就像是一条搅乱新能源市场的鲶鱼,把眼下不管是来自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的竞争对手搅和得心神不宁。甚至轻轻松松把一大批造车新势力逼入了死局,比如拜腾、前途等等。

当然,特斯拉的来势汹汹,并不意味着这些车企就只能坐等消亡。就目前来看,在短期内,想要保命,谈什么技术雄起肯定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唯一立竿见影的方法或许就是跟着降价,毕竟只有活着,才有战斗力。

不过,从长远角度来看,生存只是开始,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搏得一分天地。在控制好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产品包括人机交互、电池续航里程、快充技术、自动驾驶系统、整车安全性等在内的竞争力,这才是对抗特斯拉,长远发展的根本。

特斯拉,作为国内乃至全球数一数二的新能源大咖,虽然价格套路让国内消费者有苦难言,甚至所不耻。但不得不承认,就目前而言,论产品综合竞争力,确实更受消费者认可。

而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面对特斯拉的咄咄逼人,留给它们的发展生存空间已不多,如何在这条鲶鱼面前生存下来,并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用户认可度和知名度,是它们的当务之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车市实探!旺季成色不足终端销售压力大交付周期大大缩短

根据网络上流传的消息,特斯拉的上海工厂疑似出现了暂停扩建的情况。特斯拉的上海工厂是前几年,按我国为了引入但特斯拉专门给特斯拉可以独自开办的工厂,特斯拉是我国第一个可以在中国独资进入汽车领域的汽车厂商,我国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可以能够发展得更好,让特斯拉发挥鲶鱼效应。而特斯拉在最近的事件中出现了销量大不如前的情况,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特斯拉的安全事故频发

特斯拉安全事故频发,导致了特斯拉最近的销量开始大幅度的下滑,例如在4月份的销量公布出来,特斯拉的销量比之前下降了将近1万辆,这说明特斯拉最近的安全事务对与它的销量来说有很大的影响。

这也是一个基本情况,因为消费者买车第一大需求就是安全性问题,而特斯拉现在的安全问题是非常有保证的。我们也能够理解现在特斯拉销量急剧下滑的原因。

二,特斯拉的品牌在中国出现了口碑的负面新闻

特斯拉品牌在刚入国内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品牌,特斯拉的名字还有特斯拉的CEO马斯克。都对这个品牌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效应,让它有个豪华品牌的心理感觉。

但是最近的特斯拉的品牌口碑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所以现在的消费者也是非常会了解市场走势的,一旦这个品牌出现了一定问题,汽车市场可以寻求其他的品牌来一台替代。

三。特斯拉在面对安全事故时候态度恶劣

特斯拉的官方对于现在国内的维权人士态度非常恶劣。对于按国内的安全事故,一般都是宣传是车主自己的原因导致的,而她又不提供可靠的后台数据,每次都是以这样的借口,让现在的消费者非常的难以信服,即使在政府的压力之下提供数据也是以表格的形式啊,没有可高兴了可以。

新能源汽车下游需求近期显现疲态,旺季成色不足。证券时报记者近期实地探访北京、深圳商场门店发现,疫情扰动线下消费,不少车企加码促销,除了特斯拉直接降价之外,问界、小鹏汽车等品牌也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部分车企面临库存压力。对于即将到来的2023年,市场普遍预计新能源车市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

终端疲软向上传导,虽然尚未产生系统性的趋势变化,但锂电产业链整体趋于谨慎。“减产”、“砍单”等传闻更多反映季节性波动,但即将到来的产能大规模释放必然导致结构性过剩,并淘汰一部分弱小企业和落后产能。相比之下,资源端的锂矿供需关系仍然紧张,价格回落需要等待更长时间。

终端销售压力增大

与往日人潮拥挤的热闹景象不同,步入11月,北京地区的多个核心商圈变得相对冷清起来。相应的,坐落在商圈内的汽车商超店也鲜有人驻足观光。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某大型综合商场。商场内包括问界、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极狐、现代汽车等在内的商超店均正常营业,但客流量已有明显下降。

上述场景只是汽车区域消费遇冷的一个横截面。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5.6万辆,同比虽上涨75%,但环比却下滑9%,此前市场预期的国补退坡前四季度抢装潮并未如期而至。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10月以来,受疫情影响,个别地区的汽车销售门店出现闭店情况,特别是河南、广东、内蒙古、福建等汽车消费大省的销量增速也因此放缓,改变了年末旺销规律,形成相对平淡的“金九银十”,疫情对整体车市的扰动值得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在“金九银十”的热销规律被打破后,11月份,多数车企的销售压力陡然增大。为如期完成各自定下的全年销量目标,部分车企开始采取直接“降价”或权益优惠的途径促销。这当中,最先打响降价“第一枪”的便是今年以来连续6次上调产品价格的特斯拉,旗下的国产Model3和ModelY价格下降幅度在1.4万元-3.7万元之间。同时,特斯拉又在11月8日宣布推出保险方面的让利政策。

特斯拉宣布降价后,华为与赛力斯联手打造的问界品牌、小鹏汽车、福特电马、蔚来等也相继推出了优惠活动,变相降价。

华为智能生活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这段时间,受疫情因素影响,进店看车的顾客确实有所减少。因此公司主动提供了“上门试驾”服务,以吸引消费者体验产品。此外,11月底之前预定M7和M5两款车型均有一定的优惠。深圳地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周末门店看客不少,华为销售人员也表示近期下订能够获得8000元的车险补贴。

记者在走访小鹏汽车、极氪汽车、理想汽车的门店时,多数销售人员都向记者证实了通过优惠活动促销的现实情况。

与此同时,因线下销售遇冷,多数车企将销售主阵地转向“线上”。特别是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约有26个汽车品牌通过线上直播的模式销售产品,尤其主推新能源汽车。

交付速度加快

新能源汽车企业“花式”促销,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国补退坡节奏加紧促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身库存压力。

招银国际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经历过连续的产能升级,特斯拉的产品库存已创下新高,上海超级工厂的产量已经明显超过销量。以10月为例,其产量为87706辆,高出交付量71704辆约1.6万辆。据了解,这是自特斯拉2019年年底开设上海工厂以来,产销差距最大的一次。

一位深圳地区特斯拉销售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按照现在海外车型版本的信息,明年初特斯拉可能会在国内推出改版车型,因此最近几个月需要清理库存。相应的,上海工厂的新车分配也由出口向国内销售倾斜。此外,特斯拉主力产品的交付周期已经缩短至1-5周。

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不止特斯拉,多数非新上市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交付周期较此前均有所缩短。

“现在下单极氪001,4-6周就可以提车了,在此之前这款车的提车周期至少需要半年。”极氪品牌的销售人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2022年11月前下订,提车快、优惠多,如果心存犹豫,也可以下单后将订单权益保留一年,一年内都是有效的。

华为智能生活馆的工作人员也向证券时报记者证实产品交付周期缩短的情况。“以往我们的车要4-6周交车,现在1-4周就可以提车,立即下单部分车型是有现车的。”上述工作人员强调道,现在下单还可以享受国家补贴,是“最好的时机”。

一边忙着降价促销,一边加快交付节奏,部分新能源车企的库存压力可见一斑。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10月份国内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77,环比上升3.5%,同比上升51.3%,库存水平已经位于警戒线以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品牌经销商分会秘书长宋涛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车展等聚集车市人气的活动很少、经销商闭店不营业的情况也较多;消费者出行逛店热情受阻,导致店里客流量进一步降低,综合因素致使库存上升。

“那些采取直营模式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通常不会对外公布库存情况。但从总体来看,现在每个新能源汽车品牌都面临着进店量少、成交率低的情况,库存增大和市场竞争激烈,是促使其调整价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宋涛预计,从11月至年底,汽车销售的库存压力会持续存在。

崔东树表示,新能源车企热衷采取的直营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但并不会减少其库存压力。

“若库存高企,采取直营模式的车企往往会比通过经销商卖车的企业压力更大。”崔东树透露,根据统计与测算,10月全国乘用车库存372万台,预期11月的市场不会特别乐观,建议行业对未来市场谨慎设定产销节奏,及时跟踪环境与市场变化,调整生产节奏,防止出现库存压力过大的情况。

展望2023年,市场倾向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放慢脚步。平安证券研报分析,由于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退出,预计会对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车需求造成一定透支;同时2024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预计将退坡,会对2023年四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形成一定支撑。因此中性预测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为930万台,同比增加36.8%。

宋涛认为,明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的销量仍然会有所增长,但由于此前的增速过快,基数较高,其增速会有所回落。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动力电池分析师王学雷也预计,增速可能要回落到20%~30%区间。明年市场的看点更偏向于供给端,车企通过研发并推出一些中高档车型,通过优质供给来引导需求。

锂电中游订单情况分化

在终端增长乏力、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市场上出现锂电产业链中上游减产甚至被砍单的传闻。

对此,几家头部电池厂纷纷发声回应。根据国海电新的消息,宁德时代回复称“四季度符合预期无调整,对于明年预期更加乐观”;另据中证报报道,亿纬锂能表示公司目前正常生产,最近两月排产基本持平,主要还是在赶交付;国轩高科亦表示目前还是按计划满产满销,且产能也在持续提升。证券时报记者联系的正负极头部企业德方纳米、贝特瑞均表示排产平稳,订单正常。

相较于头部厂商,一些规模较小的中游企业已经感受到了需求的下降。“最近我们明显感受到市场需求没那么旺了,订单缩减了大概20%-30%,公司的排产计划也在同步缩量。”华中地区一家负极材料厂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西南地区一家三元前驱体厂商也向记者印证了前述情况:“部分下游厂商已经通知我们,最近订单会减少。”

“如果下游增速放缓,首先受到冲击的会是一些小的供应商,他们的客户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订单缩量并不奇怪。”华中地区某电池厂相关人士表示,大企业的订单基本是长期的,而且很多产线的产能都被“承包”了,大规模减产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从整体情况来看,头部公司的订单情况还是符合季节性波动规律的。

一般而言,从原材料生产到整车交付需要40-45天左右的传导周期。因此当前的排产计划基本反映的是明年1月-2月即春节前后的需求,应是传统车市淡季。

此外,不同细分材料排产状况略有差别。长江电新研究团队的调研结果显示,11月产业链排产仍保持环比10%的增长中枢;12月预计的情况是电池生产前段的正极等有一定减产;而电池生产偏中后段的隔膜涂覆、结构件等目前没有减产计划,且头部电池企业的全年出货指引和材料的采购指引也未作调整。

之所以出现减产、砍单等担忧,根源还在于下游需求放缓。“为应对预期的四季度消费高峰,产业链整体备货比较充足,但目前来看,终端的销售情况其实是不及预期的。产业链企业会反向推演,倾向于消化前期库存,整体向上游持续采购的欲望并没有那么强烈。”上海有色新能源分析师袁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当前对于中上游订单缩减,更多的是基于对未来市场增速下滑的判断,至于最终会不会落地,还得密切跟踪终端的销售数据。

“明年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整车厂对电池等零部件的定价策略需要调整,这是一个重新博弈的过程,而在博弈结果出炉之前,产业链企业都不会盲目堆积库存,倾向于轻装简行。”华南地区一位锂电投资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另一方面,当下碳酸锂确实太高了,这个产业链都是风声鹤唳的,一旦掉头向下,企业的库存减值风险会大幅增加,目前大家都趋向快进快出。

伴随下游车市的疲软,市场对动力电池装车量增速放缓也有预期。在近日高工锂电年会上,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预计,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将由2021年的183%降至117%,2023年至2025年或将进一步下降。锂电企业亟需寻找新的产能出口,海外市场和储能领域是两大方向。

结构性过剩即将来临

锂电企业近两年的大规模扩产已经开始放量,遭遇终端需求增速放缓后,会否引发大规模产能过剩?

在电池环节,据高工锂电测算,2022年至2024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490GWh、850GWh、1010GWh,而这三年电池厂商建成产能分别为1000GWh、1550GWh、2200GWh,其中有效产能分别为800GWh、1200GWh、1600GWh,均明显超过出货量。这意味着产能利用率降低,行业竞争加剧。

张小飞表示,未来三年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伴随着周期性过剩。预计市场前十名的供应商能够保持产能紧平衡,一线企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50%-60%的水平,而11名往后的供应商将长期低于30%,“这意味着一定会亏损,亏损的企业是不可持续的。”

实际上,结构性过剩本质上就是落后产能逐步淘汰的过程。“优质的、新开发的、跟得上目前主流需求的产能一直都是供不应求,偏老的、应用领域偏窄的产能会面临过剩风险。”前述电池厂人士也表示。

除此之外,锂电材料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根据高工锂电数据,磷酸铁锂、负极人造石墨、六氟磷酸锂、VC、PVDF等材料都将在今明两年达到过剩时间点,预计2023年有效产能利用率在50%-65%区间。

相比于制造端,靠近资源端的碳酸锂等锂盐产品供给短期看不到缓解的情况。据鑫椤锂电数据,在11月9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行情正式突破60万元/吨之后,价格持续高位盘整。在产业链出现减产传闻时,无锡电子盘碳酸锂指数11月14日单日跌超7%,但这并没有对现货产生太大影响。11月21日最新市场均价仍高居59.8万元/吨。

锂价坚挺的原因是供给释放的难度更大。国内锂矿受制于品位低、环保要求等原因,开采进度相对缓慢;在海外,近期南美、加拿大等地出现关键资源国有化倾向,为海外开采增添不确定性;非洲成为“掘金新大陆”,有供给增加的态势,一位近期前往非洲的锂矿资深从业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非洲较好的锂矿品位能够达到6%,是国内的3-10倍,且探转采手续只需要10天左右,即使加上运费,在当前价格下仍有利可图,因此有不少公司甚至私人近期在非洲挖矿。

市场普遍预计碳酸锂的供需平衡点在明后年,分歧在于价格回落的幅度。

张小飞预计,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供需紧张的情况仍将持续,碳酸锂价格大概率维持在52万元以上;下半年开始供需关系缓解,预计维持45万元以上。到了2024年,碳酸锂价格有望降至40万元以下。而上述锂矿资深从业者表示,只要供给释放出来,价格落到40万以下也并非没有可能。

锂电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期,工信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提出,指导锂电企业结合实际和产业趋势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在关键材料供应稳定、研发创新投入充足、配套资金适量充裕的前提下,因时因需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建立创新引领、技术优先、公平竞争、有序扩张的发展格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