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f700(比亚迪云辇,正在打破海外列强的技术封堵?)

admin 经验 2023-11-18 582 0

近20年,人类对于底盘舒适性的追求正在不断加码。




劳斯莱斯号称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所谓的“魔毯”驾驶感受的车企,但真正体验过的试驾报告寥寥无几。




奔驰是其中的坚定探索者。




1999年,奔驰CL级率先引入了ABC主动车身控制(Active Body Control)系统,让减振器在最恰当的时机作出反应,以补偿路面的起伏。






2007年,奔驰F700概念车搭载了主动式PRE-SCAN悬架,通过激光扫描仪探测前方路况,主动调整悬架软硬和车身高度,实现了“预判式”悬架调整。




此后,在此基础上,奔驰在S级车型上正式推出魔术车身控制系统(Magic Body Control)。




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电驱的先天性能优势,让普通车型也获得了一定的驾驶特性,但是距离多样的驾驶乐趣还有一定的距离。




如何在电动维度之外,在汽车维度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驾驶呢?比亚迪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4月10日,比亚迪正式发布了云辇技术概念,该概念包含了一系列主动式车身控制技术。






据介绍,目前该产品主要可分为云辇-C、云辇-A、云辇-P以及云辇-X四套不同取向的车身控制系统,成为了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第一个专属的智能悬架控制系统。




云辇-C为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减振器电磁阀调节阻尼,可实现阻尼的无级自适应调节,并最终实现车辆舒适性与运动性的完美兼容;
云辇-A为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经云辇精准感知技术,云辇智算中心快速决策,输出精准控制策略,让整车具备极致的舒适性、支撑性与通过性,树立奢适新标杆;



云辇-P为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集机械、液压、电控三项核心技术于一体,能够实现超高举升、四轮联动、露营调平等超强越野功能,塑造全球豪华越野新巅峰。



云辇-X则是云辇技术序列的旗舰产品,基于阻尼控制技术、高度控制技术、智能感知技术、刚度控制技术、四轮联动技术以及全主动控制技术。甚至实现了“0”侧倾、“0”俯仰、三轮行驶、车辆跳舞与原地起跳等高阶功能。



比亚迪表示,后续云辇-P将首搭仰望U8;云辇-A将首搭腾势N7;云辇-C硬件已搭载在比亚迪汉、唐及腾势D9三款车型的部分配置版本上,后续将通过OTA陆续升级为云辇-C系统。而最为高端的云辇-X则会搭载上仰望U9上。






我们可以看出,云辇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技术分层,从主动电磁悬架到空气悬架、智能液压悬架,再到全制动控制,覆盖了20万元-100万元的车型价格区间。




对于比亚迪而言,云辇系统的发布,补齐了其在底盘技术层面的短板。此前,海豹所搭载的iTAC智能扭矩控制技术,算是一次车身横向控制的创新。




进一步而言,云辇系统应该是自前奔驰工程师汉斯·柯克担任比亚迪首席底盘调校专家后,比亚迪底盘技术的一次重大创新。告别了此前从单一技术或者单一硬件入手,碎片化产出车身垂直方向控制方案的模式。




云辇从系统设计、关键零部件设计、软件及策略算法开发、匹配验证等方面实现了全栈自研,其诞生,改写了车身控制技术依靠国外的历史,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更为重要的是,云辇系统的加入,让比亚迪在DM系统、刀片电池、CTB车身底盘一体化技术后,实现了三电动力域、车身结构域、智能底盘域的合体,算得上是杀手级应用的结合。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20万元价格区间,选择一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到主动式电磁悬架的配置,是一次驾驶体验的升级。而在30万元价格区间内,空气悬架的加入,也让腾势在面对蔚来、理想的竞争时,也多了几分赢面。




而在百万价格区间,云辇-P、云辇-X或许是比亚迪智能驾驶领域突破的前兆,毕竟智能化的车身控制,离不开感知层面的输入。




云辇技术的感知系统包括5个维度,包括云数据感知(如实时路况与天气)、路面感知(如摄像头感知路面起伏)、驾驶行为感知(如转向与电门信息)、车身姿态感知(如车辆加速度)以及系统状态感知(如空气悬架气压、悬架高度等),共有57个感知单元实时监控车辆的各种信息。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比亚迪智能驾驶系统。




姑且,把它叫做“云驾”吧。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维度,正在随市场变化而不断分化。




乘联会数据显示,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58.7万辆,同比增长0.3%,环比增长14.3%,是本世纪以来最弱的3月环比增速。3月零售偏弱,是由消费不旺和市场价格混乱带来的观望气氛加重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的结果。




在这种气氛的影响下,品牌阵营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一边是先发车企例如比亚迪,正在加紧布局技术领域,补齐产品力的短板;而理想、蔚来、小鹏则加紧切换最新平台,希望能快速拉升销量。另一边则是陷入销量滞涨的新造车企业、传统车企,正迷失于价格战、销售战之中。




202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必定将走向技术、产品驱动的轨道。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正在锚定智能、电动,在汽车维度持续补课。中国车企的智能化程度,已经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逐渐向到传统Tier 1的核心领域进发。




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领域,我们已经形成了从系统到应用的持续创新,并且在传感器感知、算力平台及算法、车辆横纵向控制已经小有所成,甚至在中国车企的带动下,2023年,已经成为激光雷达上车的元年。




在传统的汽车维度,我们也可以看到更多车企正在从不同方向赋予其智能化的生命。




比如,在车身控制领域,比亚迪云辇、蔚来4D车身等,都加入了智能化的思考,可以更早、更快、更全面的调节车身姿态。






在更深的维度上,底盘平台与电子电气架构的耦合,将会是一个重要的重要进化方向。




底盘平台 电子电气架构=智能汽车数字平台,这应该是中国车企智能化层面下一步所要努力的结果。




也将是突破Tier 1传统技术领域,实现自我独立发展的必经之路。




即超越国外技术水平,完成了从1到N的提升。




传统豪华看车标,新能源豪华看技术。




技术为先的比亚迪带来了新能源汽车专属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在技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更为关键的是,这也预示着在传统汽车领域,中国品牌开始持续补课,并将利用智能化的优势,为智能电动汽车赋予持续不断的生命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最近发表